岗巴,藏语意为雪山附近,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南部,边境线97公里,与印度锡金邦接壤。县域面积4203平方公里,人口1.1万,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几个县之一,年平均气温1.5℃,气候非常恶劣。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的原因,岗巴空气中氧气含量仅是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
正是在这里,中化集团作为首批对口援藏的中央企业之一,10多年来已经先后派出五批援藏干部投入援藏事业,为岗巴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013年7月,黄巍、黎红光两名同志作为第五批援藏干部参与对口支援工作,三年来,他们经受住了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并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首先,190户农牧民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了新居改造,从低矮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其次,岗巴县环城南路中化大道项目,于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中化大道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岗巴县路网覆盖,方便了居民出行。
针对当地农牧民子女考上大学后,因学杂费等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的实际问题,集团还在2014年设立了“中化奖学金”,对岗巴县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3年来,“中化奖学金”累计发放超过45万元,近140名学生受益。
三年风雨同舟,三年守望相助,2016年8月,两名同志援藏期满,离别之际,回首这三年援藏时光,满怀不舍。
感谢援藏、感恩西藏——援藏干部 黄巍
2016年8月15日,是我结束援藏返回内地的日子。去机场的路上,刚刚下过雨,天有点阴沉,但再往前行驶一段,天空中竟然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双彩虹,在西藏这是吉祥的寓意。
回想2013年7月31日,带着集团公司的信任与重托,告别怀孕6个月的妻子,激动又有些许忐忑,作为集团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我踏上了西藏这片神秘而陌生的土地。
海拔4700米的岗巴,位于中印边境,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几个县之一,世界屋脊中的屋脊。岗巴县也是孔繁森同志1979至1982年第一次进藏工作的地方,直到现在,有些土生土长的岗巴人还讲述着孔繁森的故事。
岗巴县的年平均气温只有1.5摄氏度,无霜期为60天左右,氧气含量大约是平原地区的一半,为高原的拉萨的85%左右,初到时,高原反应造成的种种不适,让我无心欣赏西藏的美丽。短暂适应后,我们立即投入工作,深入岗巴每一个乡镇调研。在与基层干部群众的交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发展的渴望,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于是,我暗自下定了决心,三年援藏苦熬不如苦干。
地处边境一线的岗巴,是反分裂、反蚕食、反渗透的前沿阵地。三年来,我们克服高原反应和恶劣气候,与全县干部群众同学习、同生活、同奋斗。这三年的援藏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锤炼了意志,更了解国情,收获了战胜困难、挑战极限的勇气,也逐渐明白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句话的含义。
教育多年来一直是集团援藏工作关注的重点。这些年,我们去的最多就是学校,渐渐与每一所学校的校长从陌生到熟悉,还能叫出很多普通教师的名字。
2014年,集团开始在岗巴县设立“中化奖学金”,对考上大学的岗巴县学生给予奖励,帮助这些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第一次发奖学金时,有一位来自农牧区的老阿妈在活动快结束时,主动找到县教育局的同志,说是要向援藏干部敬献哈达。献完哈达后,不会说汉语的她激动地握着我们的手。那一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她对于中化集团最真挚的感谢,这条“意外”的哈达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年集团很多同事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岗巴的关心与支持。集团党群工作部发起的圆梦行动,已让270余名岗巴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长期资助。
三年来,我们虽与集团的领导同事远隔万水千山,却心心相连。2015年4月25日,与日喀则接壤的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日喀则震感强烈,部分地区损失严重。地震发生后,集团领导和很多同事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地震发生时,我和黎红光正在日喀则市区开会,在确认地震的信息后,我们第一时间返回了离震中更近的抗震一线。震后最初几天,县城的供电供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会议室变成了临时的抗震指挥中心。很多同志放弃休息,连续多日彻夜工作在指挥中心,敬业的精神让我们感动。震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与县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冒着随时发生的余震核查灾情损失,到安置点查看帐篷搭建情况,到学校查看震后教学开展情况,到水源地查看地震对水源的影响。灾难虽然无情,但是抗震救灾的过程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团结与坚守。在灾情核查的过程中,集团公司前期投资改建的252套农牧民新居,没有一户房屋出现损失,这让我们倍感欣慰。因为,我们的工作切实有效地维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援藏工作的特殊性让我们与家人长期分离,对于家庭有许多亏欠。儿子出生时,我没能亲眼见证小家伙的诞生,也错过了对他幼年成长的照顾。但是看到在过去三年里,又有190户农牧民群众在中化援藏资金的帮助下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的新居;看到中化大道建成后,岗巴县城的开发提速;看到更多的孩子完成学业;看到学校基础设施得到升级;看到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看到三年来岗巴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为能有机会在岗巴工作感到光荣和自豪。
感谢西藏的宽广和包容,感恩岗巴让我经历了那写感动与被感动的1000个日日夜夜。不悔援藏行,铭记民族情。
再见了,岗巴!——援藏干部 黎红光
一早起来,岗巴县就下起了毛毛细雨,天空云很低很厚,边境线上的雪山和县城南边的湿地草原已经模糊,宗山上的古建筑也已沉没,甚至每天能听到的部队操练声也不见了踪影。简单洗漱后,收拾行李即将出发,看了看三年来居住的宿舍,眼睛多少有些湿润,告别的日子终归是来了....
吃完早饭,县直部门及各乡镇代表陆续集聚到了县中灶食堂,阿佳拿出2个大银碗倒上满满的青稞酒,县委书记贺黎明大哥做了简单的发言,他说,为了感谢两位援藏兄弟,必须按照后藏日喀则规矩“三口一杯”,喝了这大银碗酒。黄巍和我彼此看了看,这是考验我们三年援藏情、同事情、兄弟情的时候,“三年吐一回,喝吧!”我们双手接过着大银碗,每人先喝了一小口,副县长普赤就再给满上,再喝一口,再斟满,最后满满的一碗酒我们必须干完。这一碗酒,我们花了5分钟才全部喝完。当我们把银碗放下时,全体干部职工鼓掌欢呼。披着同事们为我们献上的哈达,上了车,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县城的建筑物在移动,人群的身影也渐渐远去、模糊....
耳边听着车轮疾驰的声音,脑海中不禁翻涌着三年来在岗巴的回忆:初次到各乡镇调研时干部们的热情欢迎、项目现场检查工作时监理和施工人员的小紧张、贫困户走访时老阿妈拿出自家做的奶渣和醇厚的酥油茶、圆梦行动现场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中化奖学金”准大学生们的自信、中灶食堂大家聊天摆龙阵的幽默、4.25地震后通宵达旦的工作、长达10个小时65个议题的县长办公会、县三八妇女节的载歌载舞、以及县防疫站主任在无月的黑夜陪我敲开市防疫站大门打防犬疫苗......无数难忘的画面,想电影场景一般在脑海中闪过。
车辆驶过孔玛乡,进入与萨迦县交界的牧场,此处有牧民们在曲岗公路旁设立的经幡旗及玛尼堆,我们就此下车,把刚才大家献的哈达挂上,学着藏族百姓嘴里阵阵有词道“切索索”,为岗巴人民祈福、祝愿岗巴县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也祝愿中化与岗巴的亲情越来越深...
别了岗巴,感谢这片蓝天厚土给与我们对“平和、豁达、乐观、坚韧”的真实的理解和实践。三年援藏生活,一生岗巴情怀。这三年是我们援藏干部毕生难得的经历和宝贵的财富,三年援藏工作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国策民情,理解了“守土有责”,理解了长期在藏干部一家三口长期的分别之苦,也亲历了藏地宗教信仰给人的震撼和感慨、感受到了藏地对发展和稳定的迫切需要。三年援藏无怨无悔,感谢组织,感谢岗巴的父老乡亲,感谢家人的支持和理解!